科技惠企“金钥匙”开启我市创新发展新格局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积极作为,以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为着力点,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轻装上阵,奋勇前行。
自2022年起,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嘉峪关市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持续推进市级科技奖补工作,重点在培育创新主体、激励发明创造、增加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支持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五大领域实施强力奖补措施。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奖补资金4批次,惠及企业达396家(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2483.52万元。此外,对照《甘肃省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积极为我市企业争取到省级科技奖补资金共计2849万元。通过有效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在提振企业信心、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顺利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任务和实现“强科技”行动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务实的政策举措,真切的资金支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予充足活力,更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也为我市科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策精准落地,应享尽享赋能创新。每年年初,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各相关企业对上一年度符合条件的各类科技奖补事项进行申报。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分别对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完成后,由市科技局负责起草形成年度《奖补方案》,并及时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经完善后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审议通过后,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支持,待资金到位后,由市科技局和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能分工,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精简申报环节,规范流程提效利企。在科技奖补资金申报过程中,成功推行了“一次告知”和“不来即享”机制。每年发布《科技奖补资金申报指南》,明确列出奖补条件及申报材料格式,进行“一次告知”的规范说明;对于同一企业申报多项奖补资金的情况,实行申报材料合并受理;申报材料可灵活选择纸质或电子方式提交,有效减少了企业往返次数,实现了科技奖补资金的“不来即享”,显著提升了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
严把信用关口,筑牢诚信管理基石。在落实科技奖补资金过程中,严格执行重大信用问题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市创新主体的诚信意识与信用管理水平,为构建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在兑现市级科技奖补资金前,针对申报企业和个人“三重大一不良”问题,主动向各相关部门征询意见。自2024年起,积极采信企业信用报告,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坚决不予兑现奖补资金。自2022年以来,累计取消12家存在失信记录企业的奖补资金,总额达95.74万元。
落实奖补政策以来,我市成功培育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4家,增幅达144.4%;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9家,增幅高达188.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增幅为87.9%;更有14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三高”企业库。此外,我市培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创建全省首批创新联合体2个,优化重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个,省级科普基地6家,聚集了大批技术、成果和人才等创新资源。
在科技奖项方面,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项36项,其中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5项、“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奖”11项和“甘肃省专利奖”9项。值得一提的是,酒钢集团公司潘吉祥荣获“甘肃省科技功臣奖”,“难选氧化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均为我市建市以来首次获得。此外,“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实现历史性新突破。
在专利方面,形成高价值专利191件,平均每万人6.06件,超额完成了“强科技”行动提出的每万人2.25件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2.99%,位居全省第二名;嘉峪关高新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连续三年入围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蝉联优秀省级高新区“五连冠”。
科技惠企政策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我市积极落实科技惠企政策,以政策为引领、以服务为支撑、以人才为驱动,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创新发展铺就康庄大道。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与完善,我市企业必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