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老不该是重阳节一天的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重阳节前,各地敬老孝老氛围都会空前浓厚。但笔者认为,重阳节只是一个敬老的开始,敬老不该是花架子,也不是空口号,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从每天做起,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让敬老成为一种常态。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赏菊登高之习俗,九九重阳更是寓意长久长寿,赋予了敬老和孝心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1988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体现了国家对敬老养老的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在以此为契机,强化对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宣传教育,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全社会敬老的良好风尚,让敬老成为一种常态,能够实实在在地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来健康做一些有益事情,而非是“来得慢、走得快”的节日一阵风。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压力剧增,这也成为很多人没空“孝顺”的理由。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中真的连给父母打个电话的时间也没有?
种种“误读”和借口,扭曲了理所应当的孝顺行为。当孝顺父母的理念错误,孝顺之行自然也就千难万险了。在年轻人呼朋唤友纵情山水之际,有多少人想到“带父母去旅行”?在自己花前月下沉醉爱情之时,可会想到父母的孤单寂寞……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不多,一些子女总会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孝老。做不到的原因和借口大抵有两种:一是“工作忙事多”,二是“没时间”。很多时候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工作真的就那么忙?”“时间都去哪儿了?”人们常说,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不在,我们只有归途。随着岁月增长,大家会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的陪伴和惦记会让生活充满美好和温暖,而这种美好和温暖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甚至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
敬老孝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子女除了给予老人物质上的慰藉外,还应尊重他们的爱好和精神需求,多从老人自身需要出发,和老人一起参加一些如旅游之类的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给老人带来快乐,增进和老人的感情。教会老人如何使用微信交流互动,让老人也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人生自古谁无老,无论从社会还是家庭角度来讲,你今天的敬老,就是明天的敬己。敬老敬己就是一面社会和人生的镜子。九九重阳,重在提醒人们,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家庭之宝,敬老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的法定义务,需要从每一天做起。
总之,敬老孝老不该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是一年365天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