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保护为基础多点发力筑牢文物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统揽,全力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方位筑牢文物安全屏障,为打造全国长城保护典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文化内驱力。
坚持保护第一。坚决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好用好政策库、理论库、文化库、人才库、项目库,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着力塑造具有嘉峪关特色的长城文化标识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完成《嘉峪关明长城文物保护规划(2023-2040)》修编工作,始终把长城保护规划挺在前面,确保长城保护传承利用有章可循。
建立保护制度。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指引,结合嘉峪关市实际制定嘉峪关长城保护法规,为长城保护打牢法治基础。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夯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并大力宣传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广泛开展面向干部群众的普法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履行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提升维护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土遗址保护专业队伍,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一支在甘肃乃至西北五省土质长城保护研究方面的领军队伍,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巡逻机制和监测平台,建立长城土遗址保护综合实验室和项目库,依托敦煌研究院和天津大学设立在我市的两个嘉峪关长城工作站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保护,实现嘉峪关长城遗产保护全域、全时、全覆盖。
用好高科技手段。针对我市境内文物资源体量大、分布广、环境险、病害重等现状,利用无人机、AI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结构监测等现代化手段赋能文物保护,及时监控长城本体和周边环境现状变化情况,精准、高效保护长城本体,切实提高长城保护水平。